【众叛亲离的故事和含义简短】“众叛亲离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意思是众人背叛,亲信离去,形容一个人失去人心,孤立无援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领导者或有影响力的人因为行为不当、缺乏德行或决策失误,导致身边的人纷纷离开,最终陷入困境。
一、故事简述
“众叛亲离”最早出自《左传·隐公四年》,讲述的是郑国大夫祭仲的遭遇。当时郑庄公与弟弟共叔段之间发生权力斗争,共叔段野心勃勃,企图篡夺王位。郑庄公虽然表面宽容,实则暗中准备应对。最终共叔段失败,逃亡到卫国。郑庄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将共叔段的党羽全部清除,其中包括祭仲。
祭仲原本是郑庄公的重要谋士,但因立场问题被郑庄公视为威胁。郑庄公在处理共叔段事件时,不仅没有保护祭仲,反而对他进行打压,导致祭仲失去支持,最终被迫流亡。这一事件反映了“众叛亲离”的后果——失去信任与支持,最终走向失败。
二、含义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众叛亲离 |
拼音 | zhòng pàn qīn lí |
出处 | 《左传·隐公四年》 |
释义 | 众人背叛,亲信离去,形容失去人心,孤立无援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领导者或权威人物因失德或失误而失去支持 |
近义词 | 孤立无援、众望所归(反义) |
反义词 | 众望所归、人心所向 |
三、现实意义
“众叛亲离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现实警示。在现代社会中,无论是企业领导、政府官员还是团队负责人,如果缺乏诚信、忽视民意、独断专行,最终都会面临“众叛亲离”的局面。这种状态不仅影响个人声誉,还可能导致组织崩溃、事业失败。
因此,“众叛亲离”提醒我们:做人做事要讲求德行与公正,赢得人心才能长久立足。
四、总结
“众叛亲离”源于古代政治斗争中的真实事件,寓意深刻。它不仅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总结,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警示。只有赢得人心,才能获得真正的支持与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