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落荒而逃的意思是什么】“落荒而逃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在遇到困难、失败或危险时,慌乱地逃跑。这个成语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,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胆怯、无能或缺乏应对能力。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,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其关键信息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落荒而逃 |
拼音 | luò huāng ér táo |
词性 | 动词性成语 |
含义 | 在困境中慌乱地逃跑,多用于形容人因失败、恐惧或无力应对而仓皇逃离。 |
情感色彩 | 贬义 |
常见使用场景 | 描述失败者、胆小者或无能者的逃跑行为 |
二、来源与出处
“落荒而逃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原文为:“项王乃上马骑,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,直夜溃围南出,驰走。平明,汉军乃觉之,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。项王渡淮,骑能属者百余人耳。……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。……项王自度不得脱,谓其骑曰:‘吾起兵至今八岁矣,身七十余战,所当者破,所击者服,未尝败北,遂霸有天下。然今卒困于此,此天之亡我,非战之罪也。’乃分其骑以为四队,四面惧之。……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’歌数阕,美人和之。项王泣数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。于是项王乃上马骑,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,直夜溃围南出,驰走。……”
虽然“落荒而逃”并非直接出现在《史记》中,但“溃围南出”“驰走”等描写与“落荒而逃”的意境相似,后世逐渐演变为这一成语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成语 |
近义词 | 仓皇逃跑、狼狈逃窜、落荒而走 |
反义词 | 坚守不退、迎难而上、英勇抵抗 |
四、例句解析
1. 他面对敌人的围攻,最终选择落荒而逃。
——说明他在压力下选择了逃避。
2. 比赛结束后,输的一方羞愧地落荒而逃。
——表现出失败者的尴尬与不敢面对。
3. 敌人被我军包围,只好落荒而逃。
——强调敌人的无能与被迫撤离。
五、使用注意事项
- “落荒而逃”多用于书面语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-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在正式场合滥用。
- 不宜用于描述正当的撤退行为,如战略转移等。
六、总结
“落荒而逃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压力、失败或危险时,因胆怯或无力应对而仓促逃离的行为。它不仅具有强烈的画面感,还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,适用于文学、历史、日常交流等多种场合。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。
总结表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落荒而逃 |
含义 | 遇到困难或失败时慌乱逃跑 |
情感色彩 | 贬义 |
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相关情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失败者或胆小者的逃跑行为 |
近义词 | 仓皇逃跑、狼狈逃窜 |
反义词 | 坚守不退、英勇抵抗 |
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