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持节的词语意思是什么】“持节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见于古代文献和诗词中,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它不仅指字面意义上的“拿着符节”,还常用来象征一种责任、使命或高尚的品德。以下是对“持节”一词的详细解释。
一、词语含义总结
“持节”原意是指手持符节,是古代官员出使或执行任务时所携带的凭证,象征权力与使命。后来,“持节”也引申为坚守气节、保持操守,尤其是在面对困境或诱惑时,仍能坚持原则、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。
在文学作品中,“持节”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忠诚、正直、有骨气的人,如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,始终“持节不降”,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。
二、词语解析表格
| 项目 | 内容 |
| 词语 | 持节 |
| 拼音 | chí jié |
| 基本含义 | 手持符节;象征使命或责任;引申为坚守气节、操守 |
| 出处 | 常见于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等古籍,如《汉书·苏武传》:“武既至海上,廪食不至,掘野鼠而去草实而食之。……杖汉节牧羊,卧起操持,节旄尽落。” |
| 引申义 | 表示坚定信念、不屈不挠的精神;多用于形容忠贞不渝之人 |
| 使用场景 | 古代外交、文人抒怀、现代比喻坚守原则等 |
| 相关成语 | 持节不屈、持节守义、持节不移 |
| 近义词 | 守节、守志、守操 |
| 反义词 | 降节、失节、变节 |
三、结语
“持节”不仅是古代官职与礼仪的体现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承载着对忠诚、操守和使命的尊重,至今仍被广泛用于表达对高尚品格的敬仰。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,“持节”都是一种值得传承的价值观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