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当仁不让什么意思】“当仁不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子曰:‘当仁,不让于师。’”意思是:在仁德面前,即使面对老师也不应谦让。后来引申为:遇到应该做的事情,就勇敢地去做,不推让、不退缩。
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责任、义务或正义之事时,表现出积极主动、勇于承担的态度。
“当仁不让”原意是指在仁德面前不应谦让,后引申为在面对正义、责任或应尽义务时,应当主动承担,不推辞、不逃避。它强调的是责任感和担当精神,在现代社会中常用于鼓励人们积极面对挑战、勇于承担责任。
表格形式展示答案:
词语 | 当仁不让 |
出处 | 《论语·卫灵公》 |
原意 | 在仁德面前不应谦让 |
引申义 | 面对责任、义务或正义之事时,应主动承担,不推让 |
用法 | 形容人有责任感、勇于担当 |
近义词 | 责无旁贷、义不容辞 |
反义词 | 推诿塞责、畏首畏尾 |
使用场景 | 工作、学习、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场合 |
示例 | 他面对困难从不退缩,真是当仁不让的好榜样 |
通过这样的总结和表格形式,可以更清晰地理解“当仁不让”的含义及其使用方式。希望对你有所帮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