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荡然无存释义及出处】“荡然无存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某种事物或状态完全消失、毫无剩余。它形象地表达了“彻底消失、一点不剩”的意思。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释义与出处总结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释义 |
荡然无存 | 形容原有的事物或状态完全消失,一点也没有留下。 |
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,强调事物的彻底消失,常带有惋惜或感叹的语气。
二、出处说明
出处 | 原文 | 释义 |
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 “其言虽有小过,而大体可取,故未至于荡然无存也。” | 表示虽然有些不足,但整体上并未完全丧失。 |
《明史·张居正传》 | “宫室器物,荡然无存。” | 描述宫殿和器物被毁,完全没有剩下。 |
从以上出处可以看出,“荡然无存”最早用于描述物品或制度的毁灭或消亡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通用的成语,广泛应用于文学、历史、新闻等各类文本中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文学作品 | 那座古老的寺庙在战火中荡然无存,只留下一片废墟。 |
新闻报道 |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动乱中荡然无存,令人痛心。 |
日常口语 | 他多年的心血项目因为资金链断裂,最终荡然无存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一扫而空、化为乌有、片甲不留 |
反义词 | 完好无损、原封不动、安然无恙 |
五、总结
“荡然无存”是一个表达“彻底消失”含义的成语,常见于描述历史事件、文化遗产、个人努力等方面。它的出处多见于古代文献,如《后汉书》和《明史》,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历史感。在现代汉语中,该成语被广泛使用,尤其在正式或书面语境中更为常见。
通过了解其含义、出处及用法,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使用方式,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