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持一砚归原文】一、
“不持一砚归”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》中的诗句:“卷地风来忽吹散,望湖楼下水如天。六月二十七日,晴,舟行至湖上。”虽原诗中并无“不持一砚归”之句,但后人常将此句引申为对清廉自守、不贪图私利的精神象征。
“不持一砚归”意指在任职或外出期间,不带走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,尤其是文房用品如砚台,象征着清正廉洁、不谋私利的态度。这一说法多用于形容官员或文人高尚的品德与操守。
二、相关背景与含义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非直接出自古籍,常见于后人对古代文人清廉精神的概括 |
含义 | 表示不带走任何不属于自己的物品,尤其强调不占公家便宜 |
文化内涵 | 象征清廉、自律、节俭、公正等传统美德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评价官员、文人或知识分子的道德操守 |
延伸意义 | 引申为做人做事应有原则、不贪图小利、坚守底线 |
三、历史人物与“不持一砚归”精神
人物 | 朝代 | 简介 | 与“不持一砚归”的关系 |
包拯 | 宋代 | 以清廉著称,被称为“包青天” | 典型代表,其事迹常被用来诠释“不持一砚归”的精神 |
范仲淹 | 宋代 | 提出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 | 其清廉作风与“不持一砚归”理念一致 |
苏轼 | 宋代 | 文学大家,曾任官职,为人正直 | 虽未直接使用此句,但其作品和为人体现了类似精神 |
王阳明 | 明代 | 心学大师,注重修身养性 | 其思想中强调“知行合一”,也与“不持一砚归”相呼应 |
四、现代意义与启示
在当今社会,“不持一砚归”不仅是对古代文人精神的传承,更是对现代人道德修养的一种提醒。它强调了:
- 廉洁自律:不因职位或权力而谋取私利;
- 尊重制度:遵守规则,不越界;
- 自我约束: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;
- 文化传承: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。
五、结语
“不持一砚归”虽是一句简短的表达,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道德价值。它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,更是一种精神追求。在现代社会,我们更应以此为鉴,坚守初心,做一个有原则、有担当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