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11课论语十二章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省略句和判断句】在学习《论语》十二章时,我们不仅需要理解其思想内涵,还需要掌握其中的文言文基础知识。以下是对《论语》十二章中常见的文言现象进行总结,包括通假字、一词多义、古今异义、词类活用、省略句和判断句等。
一、通假字
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,由于音同或形近而借用其他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。
| 原文 | 通假字 | 本字 | 解释 |
| 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 | 说 | 悦 | 高兴、愉快 |
| 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 | 乐 | 乐 | 快乐 |
| 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 | 乐 | 乐 | 以……为乐 |
二、一词多义
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现象,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。
| 词语 | 含义1 | 含义2 | 含义3 | 例句 |
| 之 | 代词,他/它 | 助词,的 | 动词,往 | 学而时习之 / 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 /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|
| 为 | 是 | 做 | 被 | 为人谋而不忠乎 / 为己,能无倦乎 / 为政以德 |
| 以 | 用 | 因为 | 认为 | 以吾从大夫之后 / 以德报怨 / 以仁为己任 |
三、古今异义
古今异义指某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不同。
| 词语 | 古义 | 今义 | 例句 |
| 食 | 饭食 | 食物 | 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 |
| 信 | 诚信 | 书信 |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|
| 知 | 知识、智慧 | 知道 | 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 |
| 道 | 道理、道路 | 道路 | 朝闻道,夕死可矣 |
四、词类活用
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改变词性,如名词作动词、形容词作动词等。
| 词语 | 活用类型 | 例句 | 解释 |
| 仁 | 名词作动词 | 仁以为己任 | 把“仁”作为自己的责任 |
| 善 | 形容词作动词 | 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 | 做善事、行善 |
| 乐 | 动词 |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| 以……为乐 |
| 食 | 名词作动词 | 食不厌精 | 吃饭 |
五、省略句
省略句是指句子中省略了部分成分,根据上下文可以补全。
| 原文 | 省略内容 | 补充后句子 |
| 有朋自远方来 | (我) | 有朋自远方来,(我)不亦乐乎? |
| 不亦说乎 | (此) | 不亦说乎(此)? |
| 人不知而不愠 | (我) | 人不知而不愠(我)? |
六、判断句
判断句是文言文中用来表示判断的一种句式,常通过“也”、“者……也”等结构表示。
| 原文 | 判断句结构 | 说明 |
| 仁以为己任 | 也 | “仁以为己任”即“把仁当作自己的责任”,是判断句的变体 |
| 吾与点也 | 也 | 表示肯定判断,“我赞同曾点的观点” |
|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| 也 | 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”表示“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学问”,虽未直接用“也”,但属判断性质 |
总结
通过对《论语》十二章的学习,我们可以发现,文言文中的通假字、一词多义、古今异义、词类活用、省略句和判断句都是理解文章的重要工具。掌握这些文言现象,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,也能提升我们的古文阅读能力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,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,深入体会《论语》的智慧与魅力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