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庹字的解释】“庹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,常用于描述人体测量单位或某些特定语境下的含义。以下是对“庹”字的详细解释,结合其读音、结构、含义及用法等内容进行总结。
一、基本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拼音 | tuǒ |
部首 | 人 |
总笔画 | 7 |
五笔 | WGUW |
释义 | 1. 量词,指人张开两臂的长度,约等于一米; 2. 用于形容人的体态或动作的幅度。 |
常见用法 | 多用于方言或古代文献中,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。 |
二、字形结构分析
“庹”字由“人”和“它”组成,属于会意字。从字形上看,“人”表示与人体相关,“它”在古文中可表示“伸展”之意,因此整体表达了“人张开手臂”的意思。
三、常见用法举例
1. 作为量词:
在一些地方方言中,“庹”用来表示一个人两臂展开的长度,大约为1米左右。例如:“这棵树有三庹高。”
2. 形容动作或体态:
在文学作品中,“庹”也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或姿态,如“他一庹身,显得格外威武。”
四、与其他字的区别
- “庹”与“度”、“渡”等字在发音上相近,但意义不同。
- “庹”强调的是身体的伸展或测量,而“度”多用于时间、温度、程度等抽象概念。
五、现代使用情况
由于“庹”字较为生僻,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,主要出现在古文、方言或特定语境中。在日常交流中,人们更倾向于使用“米”或“尺”等标准单位进行表达。
六、总结
“庹”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汉字,主要用于描述人体尺寸或动作幅度。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,但在特定语境下仍有一定价值。了解“庹”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、方言以及传统文化中的表达方式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庹”字在古文或方言中的具体用法,可参考相关文献或地方志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