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的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《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》出自《左传》,讲述了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,打算献给子罕(即宋国贤臣乐喜),但子罕拒绝接受,并指出“我无欲,玉何为?”,强调自己不贪图财物,不愿因私利而破坏道德。故事体现了古代士大夫重义轻利、廉洁自律的精神,也反映出儒家思想中对“德”的重视。
本文通过原文与翻译的对比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,并结合现代视角进行简要分析,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与实用性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宋人或得玉,献诸子罕。 | 有个宋国人得到了一块玉,把它献给了子罕。 |
子罕弗受。 | 子罕没有接受。 |
曰:“吾无欲,玉何为?” | 他说:“我没有贪欲,这块玉有什么用呢?” |
或曰:“以示人,人弗与;以与人,人弗取。” | 有人问:“你把它给别人看,别人不会给你;你把它给别人,别人也不会拿。” |
子罕曰:“我以不贪为宝,尔以玉为宝。若以与我,皆丧其宝。” | 子罕说:“我把不贪作为珍宝,你把玉当作珍宝。如果把它给我,那么我们都失去了自己的珍宝。” |
三、简要分析
该故事虽短,却寓意深刻。子罕拒绝美玉,并非因为玉不珍贵,而是因为他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,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品德而非物质。这种“不以物易志”的精神,正是中国古代士人所推崇的高尚情操。
从现代角度来看,这一故事也提醒我们,在面对诱惑时应保持清醒头脑,坚守个人原则,不被外物所左右。
四、结语
《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》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小故事,不仅展现了古代士人的高洁品格,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道德启示。通过原文与翻译的结合,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思想内涵,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践行“不贪为宝”的人生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