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开府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】“开府”是一个在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词语,尤其在历史、政治和官制相关的语境中频繁出现。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,本文将从《汉语大词典》的角度出发,对“开府”的释义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内容。
一、
“开府”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,最初指的是高级官员设立自己的府署,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和独立治事的权限。随着历史的发展,“开府”逐渐演变为一种官职或荣誉称号,常用于指代地位显赫的官员,尤其是那些拥有实权的将领或地方大员。
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开府”被解释为:
- 设立府署:指官员建立自己的办公机构,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。
- 官职名称:在特定历史时期,如魏晋南北朝、唐宋等,某些高官可称为“开府”,象征其地位和权力。
- 荣誉头衔:有时也作为对功臣或有特殊贡献者的封赏,表示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。
此外,“开府”还可能与“开府仪同三司”等制度相关,这是古代朝廷授予重臣的一种特殊待遇,意味着其权力接近于三公(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)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开府 |
拼音 | kāi fǔ |
词性 | 动词/名词 |
基本释义 | 1. 设立府署;2. 官职或荣誉称号;3. 特指某些高级官员的权力象征 |
出处 | 《汉语大词典》 |
历史背景 | 魏晋至明清时期广泛使用,尤以唐代、宋代为多 |
相关术语 | 开府仪同三司、开府将军、开府大臣 |
举例说明 | 如“某将军开府于边地,统兵数万”,意指该将军在边疆设立自己的军事指挥机构 |
三、结语
“开府”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词汇,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。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官僚体系,也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等级。通过《汉语大词典》的解释,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词语的内涵与外延,从而在阅读古籍或研究历史时更加准确地把握其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