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质彬彬是什么意思】“文质彬彬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既有文采,又不流于浮夸,举止得体、气质儒雅。这个成语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’”孔子在这里强调了“文”与“质”的平衡,认为只有文采和质朴相辅相成,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。
“文质彬彬”原意是指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相得益彰,既不过于粗俗,也不过于虚饰。它不仅用于描述人的仪表和举止,还常用来形容文章或艺术作品的风格。这一成语强调的是“内外兼修”的理念,是中华文化中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追求。
表格展示:
| 词语 | 文质彬彬 |
| 拼音 | wén zhì bīn bīn |
| 出处 | 《论语·雍也》 |
| 含义 | 指人的文采与质朴相辅相成,举止得体、气质儒雅 |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或作品的风格 |
| 近义词 | 温文尔雅、风度翩翩 |
| 反义词 | 粗鄙无礼、华而不实 |
| 哲学内涵 | 强调“文”与“质”的平衡,体现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之道 |
通过了解“文质彬彬”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“君子”的期待——既要有内在的修养,也要有外在的礼仪,做到“文质彬彬”,方能成为受人尊敬的人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