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的《春望》是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诗篇,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,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同情。公元755年,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,唐朝陷入战乱之中,长安城也被攻陷,杜甫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诗。
当时,杜甫携家带口逃难至长安附近的羌村避难。他目睹了战火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,也感受到了自己作为文人志士的无力感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《春望》应运而生。诗中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一句,既描绘了战后荒凉的景象,又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破碎、山河依旧的复杂情感。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,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,他因时局动荡而悲伤落泪,因离别亲人而忧愁不已。
杜甫通过这首诗,不仅抒发了自己的个人情怀,更寄托了对天下苍生的关怀。他以敏锐的目光观察社会现实,用真挚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慨,使得这首诗成为那个时代苦难历史的缩影,同时也展现了杜甫作为“诗圣”的高尚人格与伟大胸怀。《春望》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,正是因为它凝聚了诗人对国家、民族深深的爱与责任感,这种精神穿越时空,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