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落花不是无情物原文】“落花不是无情物”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《己亥杂诗》之一。原诗为:
> 浩荡离愁白日斜,
> 吟鞭东指即天涯。
> 落红不是无情物,
> 化作春泥更护花。
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理想抱负的执着追求。其中“落花不是无情物”一句,更是广为流传,寓意深刻,象征着牺牲与奉献的精神。
一、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龚自珍(1792—1841),字璱人,号定庵,浙江仁和(今杭州)人,清代著名思想家、文学家。 |
时期 | 清代道光年间,社会动荡,思想活跃,龚自珍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。 |
作品背景 | 本诗写于1839年(己亥年),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,途中感怀而作,抒发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希望。 |
二、诗句解析
句子 | 解析 |
“浩荡离愁白日斜” | 描绘诗人离开京城时的离别之情,情绪浓烈,时间已近黄昏,渲染出一种沉重的氛围。 |
“吟鞭东指即天涯” | 表示诗人骑马东行,奔赴远方,象征着人生旅程的开始与未知的未来。 |
“落红不是无情物” | 以落花比喻自己,虽被贬离京,但并非无用之人,仍有价值。 |
“化作春泥更护花” | 落花虽凋零,却化为泥土滋养花朵,象征着无私奉献与持续影响。 |
三、主题思想
龚自珍通过“落花”这一意象,表达了他对自身处境的豁达态度,也寄托了他对国家、民族未来的期望。他不因个人得失而消沉,反而愿意像落花一样,即使凋零也要为新生贡献力量。
四、艺术特色
特点 | 内容 |
意象鲜明 | 以“落花”象征自我,赋予其情感与使命。 |
情感真挚 | 抒发离愁别绪,同时表达坚定信念。 |
哲理深刻 | 通过自然现象揭示人生道理,富有哲理性。 |
语言简练 | 用词精准,意境深远,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。 |
五、后世影响
“落花不是无情物”已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句,常被引用在表达奉献精神、牺牲精神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中。它不仅是一首诗的精华,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。
六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诗歌名称 | 《己亥杂诗》之五(或称《己亥杂诗·其五》) |
核心句子 | “落花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” |
主题 | 离愁、奉献、希望、责任 |
文化意义 | 体现中国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与生命哲学 |
如需进一步探讨该诗的现代解读或与其他作品的比较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