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闻斯行诸原文及翻译】在《论语》中,“闻斯行诸”是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一段对话,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“听从教诲、付诸行动”的重要理念。以下是对该篇内容的总结与翻译整理。
一、原文
《论语·先进》第十一章:
> 子曰:“由也果,于从政乎何有?曰:‘子路,尔何不曰: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?’”
注:
“闻斯行诸”并非《论语》中的原文,而是后人根据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所引申出的一个概念。原句为“子路问:‘闻斯行诸?’”(见《论语·颜渊》),意思是:“听到道理就立刻去做吗?”
二、翻译
原文 | 翻译 |
子路问:“闻斯行诸?” | 子路问:“听到道理就立即去实行吗?” |
子曰:“又使之,又使之。” | 孔子说:“让他再做一次,再做一次。” |
子路出,子贡入,曰:“君子亦有恶乎?” | 子路出去后,子贡进来问道:“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?” |
子曰:“有恶:恶称人之恶者,恶居下流而讪上者,恶勇而无礼者,恶果敢而窒者。” | 孔子说:“有厌恶的:厌恶那些喜欢说别人坏话的人,厌恶那些处于下位却诽谤上级的人,厌恶那些勇敢却不讲礼节的人,厌恶那些果断但不通事理的人。” |
三、总结
“闻斯行诸”这一说法,源自孔子对子路的提问和回答,强调的是“听闻道理后应当立即行动”,体现出儒家提倡的“知行合一”思想。然而,孔子并未一味鼓励“闻即行”,而是提醒人们要审慎判断,避免盲目行动。
内容 | 简要说明 |
出处 | 《论语·颜渊》 |
核心思想 | 听闻道理应立即行动,但需结合实际情况审慎对待 |
人物 | 子路、孔子、子贡 |
教育意义 |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,同时注重理性判断 |
思想内涵 | “知行合一”,重视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 |
四、结语
“闻斯行诸”不仅是对个人行动力的要求,更是一种对道德修养的考验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既要勇于实践所学,也要懂得权衡利弊,做到“闻而思,思而行”。这种态度,正是儒家思想对现代人的重要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