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计划成本分配法怎么算】计划成本分配法是一种用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费用分配的方法,主要适用于辅助生产部门(如供电、供水、修理车间等)向基本生产车间或其他辅助部门提供服务的情况。该方法通过预先制定的计划单位成本来分配辅助生产费用,从而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效率。
一、计划成本分配法的基本原理
1. 设定计划单位成本:根据历史数据或预算,确定辅助生产部门每单位产品或服务的计划成本。
2. 计算实际耗用量:统计各受益部门实际消耗的辅助生产服务数量。
3. 按计划成本进行分配:根据实际耗用量乘以计划单位成本,将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到各个受益部门。
4. 差异调整:若实际成本与按计划成本分配的金额不一致,需对差异进行分析和调整。
二、计划成本分配法的步骤
步骤 | 内容说明 |
1 | 确定辅助生产部门的计划单位成本 |
2 | 统计各受益部门的实际耗用量 |
3 | 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应分配的费用 |
4 | 将费用分配至各受益部门 |
5 | 分析并处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 |
三、举例说明
假设某工厂有供电车间和修理车间两个辅助生产部门,它们为基本生产车间和其他辅助部门提供服务。以下是相关数据:
辅助部门 | 计划单位成本(元/度) | 实际耗用量(度) | 应分配费用(元) |
供电车间 | 0.5 | 10,000 | 5,000 |
修理车间 | 10 | 500 | 5,000 |
如果基本生产车间实际使用了供电车间的10,000度电,修理车间的500小时,则按计划成本计算,应分配费用为:
- 供电费用:10,000 × 0.5 = 5,000元
- 修理费用:500 × 10 = 5,000元
四、优缺点分析
优点 | 缺点 |
便于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 | 若计划成本偏离实际,可能导致分配不准确 |
提高成本核算效率 | 需要定期修订计划成本,增加管理负担 |
有助于内部责任划分 | 对于波动较大的辅助生产部门适用性较差 |
五、总结
计划成本分配法是一种实用的成本分配方法,适用于辅助生产部门较多的企业。通过提前设定计划单位成本,可以简化成本分配流程,并为后续的成本分析和控制提供依据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计划成本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调整,以保证分配结果的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