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猖会读后感】《五猖会》是鲁迅先生散文集《朝花夕拾》中的一篇,记述了作者童年时期对“五猖会”这一民俗活动的期待与失望。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,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压抑,以及社会习俗对个人心理的影响。
一、
《五猖会》主要讲述了鲁迅小时候对迎神赛会(即“五猖会”)的向往和兴奋,但父亲却在临行前要求他背诵《鉴略》,使他原本愉快的心情被沉重的负担所取代。最终,虽然他背完了书,但对五猖会的热情早已消散。这篇文章通过这一事件,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制,表达了作者对自由、快乐童年的怀念,以及对旧式教育方式的批判。
二、核心观点总结表
项目 | 内容 |
主题 | 对封建礼教和旧式教育的批判 |
情感基调 | 从兴奋到失落,带有淡淡的哀伤 |
人物形象 | 鲁迅(童年时的天真与无奈);父亲(传统权威的象征) |
写作手法 | 叙事与抒情结合,细节描写生动 |
象征意义 | “五猖会”象征自由与欢乐;“背书”象征束缚与压抑 |
思想内涵 | 儿童天性应被尊重,教育应顺应自然发展 |
三、读后感
读完《五猖会》,让人不禁反思现代教育是否也在以某种方式重复着类似的“背书”过程。鲁迅笔下的“五猖会”不仅是民俗,更是一种精神寄托。而父亲的要求,则代表了旧时代家长对子女的控制与规训。这种“为了未来牺牲现在”的做法,让童年的快乐变得遥不可及。
文章语言朴实却富有力量,通过对一件小事的刻画,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困境。鲁迅用他的笔,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成长经历,也唤醒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。
四、结语
《五猖会》虽短,却意蕴深远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知识与成长的过程中,不应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。真正的教育,应是激发兴趣、尊重个性,而非压制天性、制造痛苦。鲁迅的这篇散文,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