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问答 >

过犹不及出处原文

2025-10-04 08:56:49

问题描述:

过犹不及出处原文急求答案,帮忙回答下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0-04 08:56:49

过犹不及出处原文】“过犹不及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做事过分或不够都不好,强调适度的重要性。这个成语出自《论语》,是孔子对“中庸之道”的一种具体体现。

一、

“过犹不及”最早见于《论语·先进》篇,是孔子在评价弟子子贡时所言。其原意是指做事如果超过了必要的程度,就如同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。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“中庸”理念,即主张做事要恰到好处,避免极端。
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该成语的出处和含义,以下为原文及注释,并附上表格对比说明。

二、原文与注释

原文:

> 《论语·先进》:

>

> 子曰:“吾与点也。”

背景补充:

此句出现在孔子与弟子讨论理想志向的对话中。曾皙(字点)表达了自己的志向,孔子表示赞同,认为他达到了“中庸”的境界。虽然原文没有直接出现“过犹不及”四个字,但这一思想贯穿其中,后人将其引申为“过犹不及”。

后世引用:

后来,《礼记·中庸》中有类似表述:

> 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”

这进一步强调了“中和”的重要性,与“过犹不及”思想一致。

三、表格对比

项目 内容
成语名称 过犹不及
出处 《论语·先进》
原文出处 “吾与点也。”(孔子对曾皙的评价)
相关篇章 《论语·先进》
作者 孔子及其弟子
含义 做事超过或不足都不可取,应保持适度
思想背景 儒家“中庸”思想
后世发展 引申为行为应“适可而止”,避免极端
文化影响 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处世哲学之一

四、结语

“过犹不及”虽未在《论语》中直接出现,但其思想根源深厚,体现了儒家对“中庸”之道的推崇。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应追求平衡与适度,既不过分,也不欠缺,从而达到最佳状态。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,也广泛应用于政治、教育、艺术等多个领域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