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过犹不及出处原文】“过犹不及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做事过分或不够都不好,强调适度的重要性。这个成语出自《论语》,是孔子对“中庸之道”的一种具体体现。
一、
“过犹不及”最早见于《论语·先进》篇,是孔子在评价弟子子贡时所言。其原意是指做事如果超过了必要的程度,就如同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。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“中庸”理念,即主张做事要恰到好处,避免极端。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该成语的出处和含义,以下为原文及注释,并附上表格对比说明。
二、原文与注释
原文:
> 《论语·先进》:
>
> 子曰:“吾与点也。”
背景补充:
此句出现在孔子与弟子讨论理想志向的对话中。曾皙(字点)表达了自己的志向,孔子表示赞同,认为他达到了“中庸”的境界。虽然原文没有直接出现“过犹不及”四个字,但这一思想贯穿其中,后人将其引申为“过犹不及”。
后世引用:
后来,《礼记·中庸》中有类似表述:
> 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”
这进一步强调了“中和”的重要性,与“过犹不及”思想一致。
三、表格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过犹不及 |
出处 | 《论语·先进》 |
原文出处 | “吾与点也。”(孔子对曾皙的评价) |
相关篇章 | 《论语·先进》 |
作者 | 孔子及其弟子 |
含义 | 做事超过或不足都不可取,应保持适度 |
思想背景 | 儒家“中庸”思想 |
后世发展 | 引申为行为应“适可而止”,避免极端 |
文化影响 | 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处世哲学之一 |
四、结语
“过犹不及”虽未在《论语》中直接出现,但其思想根源深厚,体现了儒家对“中庸”之道的推崇。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应追求平衡与适度,既不过分,也不欠缺,从而达到最佳状态。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,也广泛应用于政治、教育、艺术等多个领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