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岌岌可危意思】“岌岌可危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情况非常危险,随时可能崩溃或失败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,用来描述局势紧张、危机四伏的状态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岌岌可危”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,如政治、经济、环境等领域,用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。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“岌岌可危”的含义和用法,以下是对该成语的总结与分析: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岌岌可危 |
拼音 | jí jí kě wēi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今晋人之言曰:‘其君不仁,其民不义。’吾恐其将有大忧,而不可救也。”后来演变为“岌岌可危”。 |
含义 | 形容情况非常危险,随时可能崩溃或失败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局势、状态、安全等处于极度危险之中。 |
近义词 | 危在旦夕、风雨飘摇、千钧一发 |
反义词 | 安然无恙、稳如泰山、安然无事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政治 | 国家的经济形势岌岌可危,政府正采取紧急措施应对危机。 |
环境 | 某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岌岌可危,亟需保护。 |
企业 | 公司因资金链断裂,目前岌岌可危,随时可能破产。 |
个人 | 他的健康状况岌岌可危,医生正在全力抢救。 |
三、常见误用提示
1. 滥用范围:不宜用于形容轻微的问题,否则会显得夸张。
2. 搭配不当:应与“局势”“状态”“安全”等词搭配,避免单独使用。
3. 语气过重: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合适,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。
四、总结
“岌岌可危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表达一种高度紧张、濒临崩溃的状态。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,也在现代汉语中有着广泛的适用性。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,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信息,增强语言的表现力。
通过上述表格和说明,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掌握“岌岌可危”的含义、用法及注意事项,从而在实际交流中灵活运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