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生儿败血症】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细菌或其他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,并在其中繁殖,引发全身性感染的严重疾病。该病多发生于出生后28天内,尤其是出生后的最初几天,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危重感染性疾病之一。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,病情进展迅速,若不及时治疗,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。
一、新生儿败血症的常见病因
病原体类型 | 常见病原体 | 感染途径 |
细菌 | 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肺炎克雷伯菌等 | 产道感染、医院获得性感染、脐部或皮肤破损处感染 |
病毒 | 巨细胞病毒、单纯疱疹病毒等 | 宫内感染、产道传播 |
真菌 | 白色念珠菌等 | 医院环境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 |
二、临床表现
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多样且非特异性,常表现为以下症状:
症状类别 | 具体表现 |
一般表现 | 发热或体温不升、嗜睡、反应差、吃奶无力、体重不增 |
呼吸系统 | 呼吸急促、呼吸暂停、发绀 |
消化系统 | 腹胀、呕吐、腹泻、黄疸加重 |
循环系统 | 心率快或慢、血压下降、四肢冰冷 |
神经系统 | 抽搐、前囟饱满、惊厥 |
三、诊断方法
项目 | 说明 |
血常规 | 白细胞计数异常、C反应蛋白(CRP)升高 |
血培养 | 确认致病菌,是确诊的“金标准” |
尿常规 | 可发现尿路感染 |
脑脊液检查 | 用于排除脑膜炎 |
影像学检查 | 如胸片、头颅B超等,辅助判断器官受累情况 |
四、治疗原则
治疗措施 | 说明 |
抗生素治疗 | 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,初始经验性用药需广谱 |
支持治疗 | 保持体温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、供氧、必要时机械通气 |
对症处理 | 控制惊厥、纠正贫血、营养支持等 |
监测与评估 | 定期复查血象、CRP、肝肾功能等指标 |
五、预防措施
预防方式 | 说明 |
孕期保健 | 避免早产、减少宫内感染风险 |
分娩过程管理 | 严格无菌操作、避免产道感染 |
新生儿护理 | 注意脐带护理、保持皮肤清洁、避免交叉感染 |
早期识别 | 对高危新生儿进行密切观察和筛查 |
总结
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起病急、进展快、危害大的感染性疾病,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。通过合理的预防、规范的诊疗流程以及多学科协作,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,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。家长应重视新生儿健康状况,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