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露声色什么意思】“不露声色”是一个常见的中文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某种情况时,外表平静、情绪稳定,不表现出内心的波动或真实想法。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使用频率较高,尤其在描述人物心理状态时非常贴切。
一、成语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不露声色 |
拼音 | bù lù shēng sè |
出处 | 该成语出自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导性宽厚,每事不露声色。” |
含义 | 形容人遇事冷静,不表露自己的情绪或态度,保持表面的平静。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描写人物在紧张、危险或压力下的冷静表现,也可用于形容人隐藏真实想法。 |
近义词 | 面不改色、不动声色、镇定自若 |
反义词 | 表里不一、喜形于色、暴跳如雷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不露声色”中的“露”是显露的意思,“声色”指的是声音和脸色,合起来就是“不显露声音和脸色”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在遇到事情时,无论内心多么激动或紧张,都不会通过言语或表情表现出来。
这种表现方式通常体现出一个人的沉稳、老练或有城府。例如,在谈判桌上,一个经验丰富的商人可能面无表情,但其实已经胸有成竹;在危机时刻,一位领导可能不动声色地处理问题,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书面语:
“他虽然知道事情不妙,但仍然不露声色,继续按原计划行事。”
2. 口语表达:
“你别看他一脸平静,其实心里早就慌了。”
3. 影视作品:
在一些悬疑剧中,主角常常“不露声色”地观察对手,从而找出破绽。
四、注意事项
- “不露声色”强调的是“外在表现与内在情绪的不一致”,因此不能用于描述正常的情绪表达。
-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不能滥用,否则会显得刻意或不够自然。
五、结语
“不露声色”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方式,它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冷静与理智,也反映了其对局势的掌控能力。在日常生活中,学会适度“不露声色”,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突发事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