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浑欲不胜簪怎么读浑欲不胜簪怎么念】“浑欲不胜簪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春望》一诗,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句。这句诗不仅语言凝练,而且意境深远,常被用来表达战乱中百姓的悲痛与无奈。那么,“浑欲不胜簪”到底应该怎么读?又是什么意思呢?以下将从发音、释义和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。
一、发音解析
字词 | 拼音 | 注音符号 | 发音说明 |
浑 | hún | ㄏㄨㄣˊ | 阴平声,第一声 |
欲 | yù | ㄩˋ | 去声,第四声 |
不 | bù | ㄅㄨˋ | 去声,第四声 |
胜 | shèng | ㄕㄥˋ | 去声,第四声 |
簪 | zān | ㄗㄢˉ | 阴平声,第一声 |
整句读音:hún yù bù shèng zān
二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含义 | 出处/背景 |
浑欲 | 差不多要,几乎要 | 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状态 |
不胜 | 承受不了,无法承受 | 多用于形容情感或身体上的负担 |
簪 | 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头发的饰物 | 也象征着女性身份和尊严 |
整句意思:
“浑欲不胜簪”意思是“几乎要承受不住那支簪子”,这里“簪”并非字面意义的发簪,而是借指战乱带来的沉重压力和痛苦。整句表达的是诗人因忧国忧民而愁得连头发都散乱,甚至无法再插上发簪,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极度哀伤与疲惫。
三、诗句背景与赏析
出处:杜甫《春望》
原诗节选:
> 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> 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> 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> 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赏析:
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,杜甫目睹国家破碎、亲人离散,内心充满忧虑。最后两句通过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的描写,生动展现了诗人因忧思过度而导致的衰老状态,情感真挚动人,是杜甫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。
四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诗句 | 浑欲不胜簪 |
出处 | 杜甫《春望》 |
读音 | hún yù bù shèng zān |
释义 | 几乎承受不住(比喻内心极度悲伤) |
用法 | 形容因忧愁、痛苦而身心俱疲的状态 |
文化内涵 | 体现古代文人对家国命运的关注与深切同情 |
如需进一步了解杜甫其他作品或相关历史背景,可继续查阅资料。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“浑欲不胜簪”的含义与读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