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被动句】在汉语语法中,被动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结构,用来表示动作的承受者,而不是执行者。与主动句不同,被动句的重点在于“谁被做了什么”,而不是“谁做了什么”。这种句式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较为常见,尤其在强调受事者的语境中使用较多。
一、被动句的基本定义
被动句是指句子中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,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。通常通过“被”、“受”、“遭”、“挨”、“给”等介词或助词来引出施动者,或者省略施动者,只强调受动者所经历的动作。
二、被动句的构成方式
构成方式 | 举例说明 | 说明 |
“被”字句 | 他被老师批评了。 | 主语“他”是动作的承受者,“被”引出施动者“老师”。 |
“受”字句 | 他受到了表扬。 | 强调受到某种待遇或影响。 |
“遭”字句 | 她遭到了误解。 | 表示受到负面的对待或遭遇。 |
“挨”字句 | 他挨了一顿骂。 | 常用于口语,语气较重。 |
“给”字句 | 这本书给我了。 | 表示动作的接受者,有时也带点被动意味。 |
三、被动句的特点
1. 主语是受事者:被动句的主语不是动作的执行者,而是动作的承受者。
2. 强调受事:被动句常用于突出受事者所经历的事情。
3. 可有可无的施动者:施动者可以出现(如“被老师”),也可以省略(如“他被批评了”)。
4. 语气较弱:被动句通常比主动句更含蓄,表达更为委婉。
四、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
项目 | 被动句 | 主动句 |
主语 | 受事者 | 施事者 |
动作焦点 | 谁被做了什么 | 谁做了什么 |
语气 | 委婉、客观 | 直接、主动 |
常见场景 | 强调结果、客观描述 | 强调行为、主观表达 |
五、被动句的使用场景
- 新闻报道:为了保持客观性,常用被动句。
- 法律文书:强调事实和程序,避免主观色彩。
- 学术写作:用于陈述研究结果或实验过程。
- 日常交流:在某些情况下,用被动句可以显得更礼貌或委婉。
六、总结
被动句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结构,能够有效地表达动作的承受者,强调受事者的状态或经历。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语气,合理使用被动句可以使语言更加丰富、准确和得体。了解并掌握被动句的用法,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