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当仁不让的解释】“当仁不让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子曰:‘当仁,不让于师。’”意思是:在面对仁义之事时,应当勇敢承担,不应谦让或推辞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关键时刻要勇于担当、积极作为,而不是退缩或逃避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当仁不让”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责任、任务或挑战时表现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。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,也是一种处世态度。
“当仁不让”源自儒家经典,强调在面对仁德之事时应主动承担,不推辞、不退让。这一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。在现实生活中,它鼓励人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勇于负责,是值得推崇的一种人生态度。
表格:当仁不让的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当仁不让 |
出处 | 《论语·卫灵公》 |
原意 | 在面对仁德之事时,不应让于他人,应主动承担。 |
现代含义 | 面对责任、任务或正义之事时,应主动承担,不推辞。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赞扬某人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、积极作为。 |
同义词 | 责无旁贷、义不容辞 |
反义词 | 推诿塞责、避重就轻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,表示一种积极的态度。 |
文化意义 | 体现中华文化中重视责任、担当的精神。 |
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“当仁不让”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