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俟河清乎未期典故】“俟河清乎未期”出自《左传·襄公八年》,原文为:“子曰:‘吾与点也!’”但更准确的出处应为《论语·述而》中的“子曰:‘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’”不过,“俟河清乎未期”这一句更常被引用自《诗经·小雅·四月》中的一句: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”但这并非直接出处。
实际上,“俟河清乎未期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夫君子之仕也,进则忧其民,退则忧其身,故有‘俟河清乎未期’之叹。”意思是说,一个人想要等待黄河变清,这是遥不可及的事情,比喻理想难以实现,或者希望渺茫。
典故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原文 | “夫君子之仕也,进则忧其民,退则忧其身,故有‘俟河清乎未期’之叹。” |
含义 | 比喻理想或愿望难以实现,或希望渺茫。 |
引申意义 | 表达对现实的无奈、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冲突。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文学作品、诗词、文章中,表达对未来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。 |
典故背景:
“俟河清乎未期”字面意思是指“等待黄河变清”,但实际上黄河水浑浊,要等到它变清是极难的事,甚至不可能。因此,这句话用来比喻那些看似美好却无法实现的愿望,或是对某种理想状态的渴望,但现实却让人感到无力。
在古代,士人常以“俟河清乎未期”来表达自己对国家、社会的理想化期待,同时也反映出一种无奈和感慨的情绪。
应用实例:
1. 文学作品
如唐代诗人杜甫在《登高》中写道: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”虽然没有直接引用“俟河清乎未期”,但其情感基调与该典故相似,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执着。
2. 现代语境
在现代社会中,“俟河清乎未期”常被用来形容某些人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期望,但现实却让这些期望显得遥不可及,如“梦想很远,现实太近”。
总结:
“俟河清乎未期”是一个富有哲理意味的典故,体现了古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认识。它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体现,也是一种人生感悟的表达。通过了解这一典故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,也能启发我们在面对现实时保持理性与坚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