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毛不拔说的是谁】“一毛不拔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吝啬、小气,连一根毛都不愿意拔出来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有趣的历史典故,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它的出处和具体指的是谁。
一、成语来源与含义
“一毛不拔”最早出自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,原意是说有人非常吝啬,连一根毛都不肯拔出来,后来逐渐演变成形容人极度小气的成语。
这个成语的本意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“拔毛”,而是比喻在利益面前极为计较,不愿意付出哪怕一点点代价。
二、成语所指人物是谁?
关于“一毛不拔”具体指的是谁,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,但最广为流传的是:
人物 | 身份 | 背景 | 为什么被称为“一毛不拔” |
石崇 | 西晋富豪 | 富可敌国,生活奢靡 | 据《世说新语》记载,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,故意让客人拔下自己头发上的金钗,而客人却因害怕被剥削而不愿拔,因此被人讥讽为“一毛不拔”。 |
王恺 | 西晋权贵 | 与石崇斗富 | 王恺虽然也十分富有,但不如石崇,常被石崇羞辱,后人有时也将“一毛不拔”归于他。 |
不过,更准确地说,“一毛不拔”最初并非特指某一个人,而是泛指那些极度吝啬的人。但在文学作品中,常常将它与石崇联系在一起,因为他以奢华著称,又常与王恺斗富,所以成为“吝啬”的典型代表。
三、现代用法
如今,“一毛不拔”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历史人物,而是广泛用于形容那些在金钱或资源上极其小气的人。例如:
- “他平时从不请客吃饭,真是个一毛不拔的人。”
- “公司想给他加薪,但他一毛不拔,不愿多花一分钱。”
四、总结
“一毛不拔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原本并无特定人物指向,但在文学和民间传说中,常与西晋时期的富豪石崇联系在一起。这个成语提醒我们,在生活中应当适度慷慨,避免因过度吝啬而失去人际关系和信任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含义 | 形容极度吝啬,不愿付出任何代价 |
出处 | 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、《世说新语》 |
常见人物 | 石崇(西晋富豪) |
现代用法 | 描述小气、不愿花钱的人 |
启示 | 提醒人们适度慷慨,维护人际关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