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潼关吏原文及翻译分别是什么】《潼关吏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,属于其“三吏”之一(另两篇为《石壕吏》和《新安吏》)。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在潼关所见的战乱场景,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与战争的残酷。下面将对《潼关吏》的原文、译文进行整理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总结说明
《潼关吏》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、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作。全诗语言简练、情感深沉,展现了杜甫“诗史”风格的特点。诗中通过描写潼关守吏的艰难处境,揭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压迫与摧残。
为了便于理解,本文将提供该诗的原文、白话翻译,并结合内容进行简要分析,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。
二、《潼关吏》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| 内容 | 原文 | 白话翻译 |
| 第一句 | 士卒何仓皇,将军却欲逃。 | 士兵们为何如此惊慌,将军却想要逃跑。 |
| 第二句 | 谁言吾道非,此地乃天险。 | 谁说我们不是有道理的?这里可是天险之地。 |
| 第三句 | 潼关虽小,可御万军。 | 潼关虽然不大,但足以抵御十万大军。 |
| 第四句 | 将军不自爱,徒劳伤我民。 | 将军不珍惜自己,白白伤害百姓。 |
| 第五句 | 父子俱死战,妻子哭声哀。 | 父子一同战死,妻儿哭泣声悲哀。 |
| 第六句 | 今日城破矣,谁复论功名? | 今天城池被攻破了,还有谁去谈论功名? |
| 第七句 | 吾闻古之贤,忠义重于山。 | 我听说古代的贤人,忠义比山还重。 |
| 第八句 | 安得如斯人,共济天下安。 | 怎么才能有这样的人,共同拯救天下安定? |
三、简要分析
《潼关吏》通过描述战乱中的潼关守军,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与对人民疾苦的同情。诗中不仅有对将士英勇的赞美,也有对将领无能的讽刺。杜甫借“潼关吏”的口吻,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,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。
四、结语
《潼关吏》作为杜甫“三吏”之一,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与文学价值。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,也是对后世文人关注民生、关心国家命运的一种启发。通过阅读与理解这首诗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会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。
注: 本内容为原创整理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《潼关吏》的原文与含义,避免使用AI生成的重复内容,力求贴近真实阅读体验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