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稂莠的解释】“稂莠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常用于描述田间杂草,引申为不良的人或事物。在古代农耕社会中,“稂”和“莠”是两种常见的杂草,它们与禾苗争夺养分,影响庄稼生长,因此被用来比喻不正之风、奸邪之人或有害的事物。
下面是对“稂莠”一词的详细解释,结合其来源、含义及使用场景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
“稂莠”原指两种常见的杂草,后来引申为对不良人或事的比喻。在古文中,“稂”和“莠”常被并列使用,形容杂乱无章、有害于正常发展的因素。现代语境中,“稂莠”多用于批评社会中的不正之风或思想上的偏差,强调需要加以辨别和剔除。
在文学作品中,常通过“稂莠”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,如“稂莠不除,良田难耕”,意指如果不清除不良因素,就难以实现良好的发展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词语 | 稂莠 |
拼音 | láng yǒu |
字面意思 | “稂”和“莠”是两种常见的杂草,常与禾苗共生,争夺养分。 |
引申含义 | 比喻不良的人、事或风气,如奸邪之人、不正之风等。 |
出处 | 多见于古代农耕文献及诗词,如《诗经》《楚辞》等。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批评社会现象、教育子女、文学创作等场合,强调分辨善恶、去除弊端。 |
近义词 | 杂草、害虫、奸佞、败类 |
反义词 | 良种、良民、正道、善行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较少口语化,常见于文章、演讲、评论等正式语境中。 |
三、结语
“稂莠”一词虽源于自然界的植物,但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,已演变为一种具有深刻寓意的比喻。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,要具备辨别能力,去芜存菁,追求真善美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应警惕“稂莠”式的不良影响,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正确的价值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