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度长絜短出处于哪里】“度长絜短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在比较事物时,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权衡和取舍。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,下面将对“度长絜短”的出处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相关信息。
一、成语概述
“度长絜短”字面意思是衡量事物的长短,引申为权衡利弊、审时度势。它强调的是在面对多种选择或复杂情况时,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判断,避免盲目决策。
二、出处分析
“度长絜短”最早见于《荀子·儒效》:“不先虑,虽有其国,必危;不早图,虽有其民,必亡。故君子慎始而无后患。……故曰:‘度长絜短,以制其事。’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君子应当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做好准备,否则即使拥有国家和人民,也会陷入危险。因此,要“度长絜短”,即衡量事物的长短,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。
三、总结与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度长絜短 |
出处 | 《荀子·儒效》 |
原文引用 | “度长絜短,以制其事。” |
字面意思 | 衡量事物的长短,引申为权衡利弊、审时度势 |
引申含义 | 在复杂情况下,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判断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评价决策能力、战略思维或管理方法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商业、政治、教育等领域,强调理性分析与综合判断 |
四、结语
“度长絜短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思维方式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,应具备全面思考的能力,避免片面判断。这一思想源于古代经典,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通过了解成语的出处与含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,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