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义愤填膺意思】“义愤填膺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表达对不公正、不合理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情绪。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反应,也反映了一个人对正义的坚持与追求。
一、
“义愤填膺”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义愤填膺,怒发冲冠。”原意是因正义而愤怒,胸中充满愤慨。如今多用来形容人因为看到不公或邪恶行为而感到极度愤怒,情绪激动到难以抑制。
这个成语强调的是“义”字当头,即基于道德、正义的原则而产生的愤怒。它不同于普通的愤怒,而是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判断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义愤填膺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拼音 | yì fèn tián yīng |
近义词 | 怒火中烧、义愤填胸、气愤难平 |
反义词 | 心平气和、无动于衷、冷漠无情 |
释义 | 因正义而愤怒,胸中充满愤慨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对不公现象的强烈反感和愤怒情绪。 |
例句 | 他看到社会上的腐败现象,义愤填膺,决定站出来举报。 |
情感色彩 | 褒义,带有正义感和责任感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文学、演讲、新闻报道等正式场合 |
三、使用建议
在日常交流中,“义愤填膺”虽然能准确表达强烈的愤怒情绪,但因其较为书面化,使用时需注意语境。若想让语言更口语化,可以用“非常生气”、“气得跳脚”等表达方式。
同时,在写作中使用该成语时,可适当结合具体事件,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。
总之,“义愤填膺”不仅是对情绪的描述,更是对正义精神的体现。在面对不公时,保持这份正义感,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