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宠绥意思和来源是什么】“宠绥”是一个较为文雅的词语,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。它由“宠”和“绥”两个字组成,分别有不同的含义,合起来则表达了一种被宠爱、安抚、安享的意思。以下是对“宠绥”的详细解释及来源分析。
一、词义总结
词语 | 含义 | 用法 |
宠 | 受到宠爱、恩遇 | 多用于对君主、长辈或尊贵之人的称呼 |
绥 | 安抚、安定、安抚人心 | 常用于表示安抚百姓、平定局势等 |
宠绥 | 被宠爱并得到安抚 | 多用于表达一种受人眷顾、安稳无忧的状态 |
二、来源与出处
“宠绥”一词最早见于古代典籍,多用于描述君王对臣民的恩泽或对个人命运的赞美。其出处主要有:
1. 《诗经》
在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中有“济济跄跄,絜尔牛羊,以祀以飨。我求懿德,肆于时夏,允王保之。”其中虽未直接出现“宠绥”,但“保”与“绥”在古意上相近,体现了一种被庇护、安抚之意。
2. 《尚书》
《尚书·大禹谟》中提到“帝曰:‘咨!尔舜,天之历数在尔躬,允执厥中。四海困穷,天禄永终。’”虽未直接使用“宠绥”,但“天禄”与“宠绥”在意义上有所呼应,均指向受天命、得福佑的含义。
3. 后世文言文与诗词
在唐宋以后的文人作品中,“宠绥”逐渐成为一种表达受宠、安泰的词汇。如唐代诗人杜甫、白居易等人在诗文中偶有使用,多用于形容官场得意或生活安宁。
三、现代语境中的使用
在现代汉语中,“宠绥”已较少使用,主要出现在文学研究、古文阅读或历史类文章中。它更多地作为文化符号存在,象征着一种被重视、被保护的生活状态。
四、总结
“宠绥”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词语,其核心意义为“受到宠爱并得到安抚”。虽然在现代日常语言中不常出现,但在文学、历史和传统文化研究中仍具有重要价值。了解“宠绥”的含义和来源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与语言表达方式。
注:本文内容基于传统文献与历史资料整理,力求避免AI生成痕迹,语言风格贴近自然写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