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垓下之围什么意思】一、
“垓下之围”是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的历史事件,指的是秦朝末年楚汉战争中,项羽在垓下(今安徽省灵璧县附近)被刘邦联合诸侯围困的最后战役。这场战役标志着项羽军事上的失败,也象征着他从巅峰走向灭亡的转折点。
垓下之围不仅是项羽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,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“四面楚歌”的典故来源。此战之后,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,刘邦最终建立汉朝,结束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名称 | 垓下之围 |
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时间 | 公元前202年 |
地点 | 垓下(今安徽省灵璧县) |
背景 | 楚汉战争后期,刘邦联合韩信、彭越等诸侯围攻项羽 |
主要人物 | 项羽、刘邦、韩信、虞姬 |
关键事件 | 四面楚歌、项羽突围失败、乌江自刎 |
结果 | 项羽兵败身亡,刘邦胜利,建立汉朝 |
历史意义 | 标志楚汉战争结束,汉朝正式建立;“四面楚歌”成为成语,象征孤立无援的困境 |
文学影响 | 成为后世诗词、戏剧的重要题材,如杜牧《题乌江亭》、李清照《夏日绝句》等 |
三、结语
“垓下之围”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失败,更是一个英雄末路的悲壮写照。它反映了乱世中权力更迭的残酷,也展现了人性在绝境中的挣扎与尊严。这一历史事件至今仍被广泛传颂,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