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屋建瓴是指什么】“高屋建瓴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。原意是站在高高的屋顶上,把瓶子里的水倒下来,比喻居高临下、势不可挡的气势或从高处俯视全局的态势。现在多用于形容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,能够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,具有战略眼光和全局思维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高屋建瓴 |
出处 | 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 |
原意 | 站在高处倒水,比喻居高临下、势不可挡 |
现代引申义 | 指从高处、宏观角度看待问题,具有战略眼光和全局思维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描述领导决策、战略规划、分析问题等场合 |
二、成语的使用场景与意义
1. 战略层面
在企业管理、政策制定、军事指挥等领域,“高屋建瓴”常用来形容领导者具备远见卓识,能够从整体出发,把握发展方向。
2. 分析问题
当一个人能跳出局部,从更高层次去理解问题时,也可以说他“高屋建瓴”。
3. 文学表达
在文章或演讲中,用“高屋建瓴”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,体现作者的思考深度。
三、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
误用情况 | 正确理解 |
把“高屋建瓴”理解为“高高在上” | 实际强调的是“视角高、思路清晰”,而非单纯的地位高 |
用于形容人态度傲慢 | “高屋建瓴”强调的是思维方式,而非态度 |
用作贬义词 | 一般为褒义,强调智慧与战略眼光 |
四、例句参考
- 他在会议上提出的方案,思路清晰,真正做到了“高屋建瓴”。
- 这位企业家总是能从大局出发,处理问题时显得“高屋建瓴”。
- 她对市场趋势的判断非常准确,显示出“高屋建瓴”的能力。
五、结语
“高屋建瓴”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,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人生境界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,要善于从更高的角度去观察、分析和决策,这样才能掌握主动,立于不败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