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单于夜遁逃是什么典故】“单于夜遁逃”出自唐代诗人卢纶的《塞下曲》之一,原诗为:
> 月黑雁飞高,单于夜遁逃。
> 欲将轻骑逐,大雪满弓刀。
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在寒冷的夜晚追击敌军的情景,其中“单于夜遁逃”一句,成为后世广为传颂的名句。
一、典故背景
“单于”是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号,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帝。在汉代至唐代,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重要边患。因此,“单于”常被用来指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首领或入侵者。
“夜遁逃”指的是在夜晚悄悄撤退逃跑。结合诗句来看,这句诗描述的是匈奴首领在夜间悄悄逃离战场,可能是因战败或遭遇伏击而不得不撤退。
二、历史与文学意义
1. 历史背景:
卢纶所处的唐代,边疆战事频繁,尤其是与突厥、回鹘等游牧民族的冲突不断。诗中“单于”可能并非特指某一位匈奴首领,而是泛指北方敌人。
2. 文学意境:
“单于夜遁逃”一句简洁有力,营造出一种紧张、肃杀的战争氛围。诗人通过这一场景,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和警惕。
3. 象征意义:
这句话也常被引申为对敌人溃败、退却的描写,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象征意味。
三、总结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唐代卢纶《塞下曲》之一 |
原文 | 月黑雁飞高,单于夜遁逃。欲将轻骑逐,大雪满弓刀。 |
单于 | 匈奴最高统治者,后泛指北方敌军首领 |
夜遁逃 | 在夜晚偷偷撤退或逃跑 |
背景 | 描写边塞将士夜间追击敌军的场景 |
意义 | 表现战争的紧张氛围,展现将士英勇精神 |
文学价值 | 简洁有力,富有画面感和象征性 |
四、结语
“单于夜遁逃”不仅是唐代边塞诗中的经典句子,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战争与边疆生活的重要代表。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上的边防斗争,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对将士精神的赞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