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犯而不校是什么意思】“犯而不校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子曰:‘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,有若无,实若虚,犯而不校。’”意思是:当别人冒犯自己时,不与之计较、争执,表现出宽容和大度的修养。
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心胸宽广、性格温和,面对别人的挑衅或侮辱时能够保持冷静,不轻易动怒或反击,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表现。
成语总结表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犯而不校 |
出处 | 《论语·泰伯》 |
拼音 | fàn ér bù jiào |
字面意思 | 受到冒犯却不计较 |
引申含义 | 宽容、大度、不计较他人过错 |
使用场景 | 形容人修养高,不轻易与人争执 |
近义词 | 宽宏大量、忍让、不计前嫌 |
反义词 | 计较、报复、斤斤计较 |
用法举例 | 他为人谦和,即使被误解也犯而不校,赢得了大家的尊重。 |
在日常生活中,“犯而不校”不仅是一种处世态度,也是一种智慧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冲突时,保持冷静和理性,避免因一时情绪而做出后悔的决定。这种品质在人际关系中尤为重要,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。